温馨提示:部分视频内容在pc端播放有问题,因为有苹果安卓视频格式兼容性问题,建议在app端体验。猛戳网站顶部菜单栏“龙鱼APP”按钮前往下载。 而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关于对吃框的认识。事实上,“吃框”的“吃”字是一个容易给人带来误导的提法。其实鳞片的外侧“框”上的色泽并不主要是随着成长向内侧发展,相反是不断发色于新增的外侧鳞片上,只有小量的色素以非常缓慢的速度以“喷洒”的方式发向鳞底。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长的快的鱼更容易成为粗框(因为一直向外扩而不是向内吃。如果慢养,鳞片生长变得缓慢,则有可能反过来向鳞底喷粉的比例增加)。 相比之下,慢养使得发出的颜色绝大多数都层层累积地堆积在鳞片外缘的同一区域,框看上去自然就金一些、红一些;同时伴随底色区域色素细胞的累积,鳞片整体看来就更具有镜面感和层次感。 反之,快养的情形下,由于鳞片面积增加迅速,所以色素细胞往往达不到“堆栈”的程度,只有薄薄一层,所以鳞片的立体感、镜面感和层次感都会与慢养情形下相去甚远,并更容易在不同色素交汇处形成交融的现象,根据色彩学的知识,颜色混合越多亮度、纯度越低,所以色彩质感比较“花”。 很多人认为快养后等待色彩补齐的方式是一种能够二者兼顾的方法,但事实上,最终达到的结果仍会有较大区别。因为快速生长下,鳞片的大部分面积已经被发出的颜色占领,而底色的覆盖性远不及发出的金色或红色,所以一般在经年后培育出的个体往往发色面积广大而底色模糊。 同时就过背金龙而言,快养下发出的金色往往偏黄,而相对缺少反光感,或是呈现出牛奶质感的淡金。这就是为什么龙鱼场的采籽过背种鱼往往呈现出一片淡金发色的缘故,主要是因为种鱼为提高产量往往并不限制其生长;而展示用鱼往往采取慢养手法(包括许多参赛鱼都是两岁时只有30CM)。by:虚骨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