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表黏液,是阻挡病原菌入侵的第一道防线;盐度、病原体微生物、物理刺激和其它水环境因子如ph、溶氧量、离子浓度等会影响黏液的稳定性。
体表黏液,是阻挡病原菌入侵的第一道防线;盐度、病原体微生物、物理刺激和其它水环境因子如ph、溶氧量、离子浓度等会影响黏液的稳定性。按照进化论的观点,动物在进化过程中为了防止病原微生物入侵,会在容易入侵的部位形成各种屏障,比如陆生动物通常依靠角质化的坚实表皮防止其它生物入侵,而鱼类也是如此。生活在水中的鱼类属于低等脊椎动物,进化不完全,而水是病原微生物重要的传播媒介,因此鱼的体表就成了病原微生物最容易入侵的途径。鱼类为了适应生存竞争,将体表中的一部分上皮细胞进化形成了黏液细胞,分泌黏液覆于体表,形成阻挡病原菌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温度对黏液的分泌量、成分及活性具显著影响。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鱼类体表黏液分泌量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增加,其酸性黏液成分也显著提高。但在高温条件下,鱼类的体表黏液细胞失活,体表黏液变性。研究发现,当水温高于35℃时,泥鳅体表黏液表现出不同的流变行为。
渗透压对鱼类体表黏液的分泌量和成分有明显影响。研究表明,将海水鱼转入淡水中,其体表黏液的蛋白组分以及含量均会发生明显变化。食盐可以促进鱼类的微循环,促进体表黏液中免疫蛋白的产生。
此外,影响鱼类体表黏液蛋白组分及含量的因素还有盐度、病原体微生物、物理刺激和其它水环境因子如pH、溶氧量、离子浓度等。由于鱼类黏液细胞对于外界环境刺激的反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黏液细胞反应机制也不尽相同,目前国内外对黏液细胞机制方面的研究甚少,报道仅限于几种常见理化因子对黏液的影响。
研究表明,黏液细胞在一定限度内对外界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刺激等胁迫具有保护性反应作用,但当超过其最大限度时,黏液细胞将遭到破坏,失去其生物活性功能。
体表黏液具有多种生理功能,比如减少游泳时的摩擦、调节鱼体渗透压、减少病原侵袭、鱼类种内化学信息传递介质等。此外,鱼类体表黏液还具有免疫防御功能,黏液中存在如补体、溶菌酶、凝集素、抗蛋白酶、转移因子、C-反应蛋白、几丁质酶和Ⅰ型干扰素等先天性防御因子。 学习
页:
[1]